道教宝诰龙王宝诰,道教龙王宝诰原文
道教经典之《龙王宝诰》,内含道教龙王宝诰原文,详述道教龙王之奥秘。
龙王,古神话传说中的水族之王,执掌风云变幻,兴云降雨。龙神行云布雨,消灾赐福,寓意吉祥,舞龙祈求平安与丰收,遂成民间习俗。今重点阐述道教宝诰中的龙王宝诰,原文全经文将为您一一揭晓。
龙王是谁?
龙王,源于远古对龙神与海神的崇敬,是海洋神话与祥瑞象征的结晶。龙,作为海中神异生物,位居鳞虫之尊,掌管风云变幻,成为风雨之主,常被赋予吉祥的寓意。龙王的职责,便是兴云布雨,为世人驱散酷热与烦忧,其治水之能,成为民间信仰的基石。正如宋代赵彦卫在《云麓漫钞》中所言:“《史记·西门豹传》记载河伯,而《楚辞》亦提及河伯,可见古时祭拜水神称之为河伯。随着佛教传入,中土兴起龙王之传说,河伯之名遂渐隐没。”
学术界普遍接受“龙王”源自外域的观点。史料记载,龙王形象自唐代起在中国广为流传。而谭副造释迦牟尼像背面的龙王图案,更揭示了其与古印度艺术的潜在关联,将龙王形象在中国出现的时间推至5世纪。
“龙王”自传入我国,佛教之盛使其迅速融入道教,与本土龙文化相融合,形象日益丰满,地位亦随之攀升,终获统治者认可。
龙王诞辰之际,文献记载与民间传说各执一词。昔日,龙王庙宇遍布城乡,与城隍、土地庙相映成趣。每逢风雨无常、旱涝灾害,百姓纷纷前往龙王庙祈福,期望龙王施法,风调雨顺。
龙王崇拜在古时广为流传,深受民众喜爱。自唐宋时期,帝王封五龙神为王。自此,龙王化身为主宰风云、消暑解忧的神祇,治水信仰亦深入人心。史载,唐玄宗曾下诏祭祀龙池,设坛官致祭,以祭雨师之礼祭拜龙王。宋太祖沿袭此制。宋徽宗大观二年,天下五龙均被封为王爵。
民间信仰四海龙王各司一方,分别掌管东南西北,统称四海龙王。此外,尚有五方龙王、诸天龙王、江河龙王等众多神祇。在名著《西游记》中,四海龙王——东海敖广、南海敖钦、北海敖顺、西海敖闰,其名早已家喻户晓,成为众人敬仰的神灵。
古时人们坚信,江河湖海之畔,无不有龙王守护。此神掌管风雨雷电,关乎一方水旱丰歉。故而,龙王庙遍布大江南北,与土地庙相映成趣。若遇旱情,乡民必先至龙王庙祈雨。若龙王未显灵,则将其神像抬出,曝晒于烈日之下,直至大雨降临。
什么是宝诰?
宝诰,乃道教独有文体,用以赞颂神灵。其韵律平仄严谨,以歌咏之姿,颂扬道教神仙修行之迹与功德之显。
宝诰,既可清诵,亦能讽唱,堪称道教中的“赞美诗”与“赞歌”。其首句多以“志(至)心皈命礼”起笔,彰显虔诚之意;而末句则多记录神仙受封的名号。
龙王宝诰
至心皈命礼 海澨为宫
瑶岛承天裔,苍茫领令宗,持三天神旨,统御众灵。心怀天母慈,周济万物生,波涛宁静,江河无泛溢之患。鳞介潜藏,不使滔天成灾。纳指南之车,播乂安之泽,神功遍及,德泽深厚。悲愿宏大,慈圣仁慈,九海英烈,神王通达,尊崇无碍!